2025年元旦、春節期間,東營市墾利區原創兒童音樂劇《黃河口奇遇記》火出“圈兒”,成為縣域文旅活動的“頂流”,6場演出,場場火爆,線上線下吸引觀眾3.1萬人次,成為假期間群眾討論的熱門話題。該劇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,是墾利區文化和旅游局在“戲劇+公益+旅游”方面融合發展的創新舉措,是墾利區深耕黃河文化、生態文化,不斷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次全新嘗試,通過文藝作品推介墾利、推介黃河入海口,喚起人們對生態高質量發展的關注與保護。
一是小空間帶來新體驗。墾利區兒童音樂劇為沉浸式小空間劇目,作為一部生態主題劇目,角色大部分為當地自然保護區動物,所有道具、服裝均根據動物形象、自然場景量身打造,讓觀眾切實感受到在小劇場“身臨其境”的魅力。在連續公益演出過程中,演員們根據現場觀眾的反應不斷變化互動環節,細節各有不同;又因為小劇場的座位距離表演區域很近,坐在不同的位置上還能收獲不同的觀劇體驗,各類角色連連“吸粉”,觀眾“入戲”喝彩不斷,這些因素讓“復刷”“多刷”在劇迷之中成為一種普遍現象。打破傳統觀演關系,將戲劇放置于更加廣闊的場域中演出,不僅有燈光特效輔助,還有自然場景、互動環節能身臨其境,新鮮感十足。沉浸式劇場的魅力,就是讓觀眾和演員零界限,小空間演出的成功為基層文藝演出提供了一些新的嘗試和思路。
二是小投入激發新活力。6場演出其中有5場放在了墾利區文化館的星光劇場,利用文化館大廳空間搭配較簡單的舞臺音響設備,經費由山東戲曲名家王新生工作室資助10萬的小投入下,全體演職人員一個月加班加點排練迅速成型并展演,文化館星光劇場場場滿員,其中一場在東營市黃河影劇院,八百座座無虛席,走道里坐滿、站滿了觀眾,創造了該劇院近十年來的演出盛況。從形式上來說,相較于劇院兒童劇作品的大制作和豪華班底,《黃河口奇遇記》演出更追求個性與特色,投資不大卻受眾范圍廣,環境式、沉浸式演出成為新的熱點,演出形式也更加靈活,互動性更強,劇目主題不僅符合青少年群體喜愛,也深受陪同觀看的父母贊賞。同時,文化館引入張貼有兒童劇特色標簽的咖啡、奶茶等新型業態,設置東營吉祥物、演員合影打卡區,讓文化館成為新型文化空間打卡地,還起到了地方文化宣傳作用,滿足了不同群眾的文化需求,拉近了人們與文化的距離,吸引了大批觀眾走進文化館,激發了新活力。
三是老演員轉型新角色。參演《黃河口奇遇記》的演員均為墾利區文化館、呂劇藝術傳承中心的工作人員、演員,墾利文化工作者通過挖掘黃河文化與文化資源賦能演藝,實現了“老演員”解鎖“新角色”的跨界嘗試。小劇場沉浸式的演出更加考驗演員功底,劇中反派人物的扮演者李衛表示:“沉浸式劇場演出時,最大的感受是要時刻帶動觀眾入戲,跟著角色的情緒走,也是我這多年作為一個呂劇演員,第一次因為一個角色如此受‘歡迎’”。演出現場,眾多小觀眾更是被演員的精彩演出帶入其中,跟著演員的節奏時而大笑時而緊張,這一刻,觀眾從“看戲者”變成“入戲者”,演員們精湛的表演將現場氛圍推向高潮。演出結束后,觀眾掌聲經久不息,演員們的跨界轉型得到了最大的肯定。
勇于探索嘗試是墾利文旅人的特點,墾利區在探索新的文旅市場上用兒童音樂劇打開了一扇門,以貼近觀眾的題材內容與豐富新穎的表現形式,吸引了當地群眾走進劇場,并獲得大眾的認可和市場的青睞,引導了夜間經濟發展,樹立了開發縣域文旅市場的新的指向標,成為墾利文旅的新名片。以文化人,服務于民。墾利文旅人將以《黃河口奇遇記》演出成功為契機,持續深挖地域特色文化,不斷創作更多文藝精品,讓越來越多藝術文化走進市民的日常生活中,為城市賦能,為生活添彩。